电动堆高车

致力于产品的良好用户体验、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而努力

探秘厦门港“绿色之链”

发布时间:2025-04-13 19:41:04 来源:电动堆高车

  远渡重洋而来的“东方查尔斯敦”轮停靠在海天码头,船舶徐徐下放电缆,岸边工作人员抱着碗口粗的线缆,先将插头精准地接入岸电箱插座,而后同船方进行联调和安全回路等测试工作,确认并网方式后正式送电。在按下合闸按钮的一刹那,耳边突然安静了:这艘船,关闭了燃油发电机组,开始用岸上提供的电能维持全船设备运作。

  一个个集装箱起升、落下,运输出场,海风中不再掺杂引擎的轰鸣声、刺鼻的油烟味,因为无论是船,还是各类港口设备,都用电力驱动。眼前这个场景,让人更好理解何为厦门港的低碳转型之“绿”。

  “含绿量”背后还有成色十足的“含金量”。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家标准集装箱码头作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为24吨标煤/万标箱,当前该集团为17.29吨标煤/万标箱。也就是说,作业一万个标箱,此公司能省近7吨标煤的能耗。

  如此低的能耗下,作业效率却稳居全球前列。最新的权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厦门港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等“硬核”数据是全球前五的常客。

  能耗比别人省,效率又比别人高,收益自然保持高水准,这种“既要、又要、还要”是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带着问题蹲点,连续走访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企业。随着采访的深入,一条围绕着“提质增效降本”的绿色智慧码头之“链”清晰展现:AI令作业更智能高效,全电码头降碳降本,光伏发电站等“绿色能源”的加入逐步优化能源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绿色智慧“链”,厦门港已锤炼了十余年,其慢慢的变成了支撑港口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今年3月,海天码头首台电动正面吊正式“上岗”。与传统柴油动力设备相比,这台正面吊更加安静,且功率够大——在做一些高负载操作时,也不会像柴油机那般“突突突”冒黑烟。

  “这正是电动正面吊的优势,功率大,而且1小时就能充满电,可连续作业8小时之后。”海天码头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正面吊带有能量回馈系统,可回收下降势能和制动能量,逐步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续航时间。

  据了解,港口装卸设备和水平运输车辆等都是“耗油大户”。近年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启动“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和水平运输车辆电能替代行动”,大力推进设备电动化改造,打造“全电码头”。

  首先是对有“油老虎”之称的龙门吊实施“油改电”。改造前龙门吊每天要消耗5吨多的柴油,油罐车每天要在港区回绕个十几趟才能“喂饱老虎胃”,如今,该集团旗下码头181台龙门吊已实现100%用电作业。其中,161台龙门吊还应用了能量回馈技术,将起升机下降产生的电能回收并回馈到电网,进一步提升降耗效果。

  “我们还将对2台龙门吊进行全功率锂电池驱动改造。”工作人员介绍,现行的龙门吊作业动力来源于滑触线(市电),一旦停电就无法作业,而全功率锂电池驱动龙门吊能够正常的使用锂电池动力连续作业10小时。

  此外,各码头引入电动集卡、堆高机等低碳设备,并配套建设充电桩88台。目前,电动堆高机占比66.7%,电动拖车占比42%,电动叉车占比64.4%,电动通勤车占比52.5%,且整体电动化比例仍在不断提高。

  船舶停靠港口期间,其自身携带的燃油动力辅机在发电时会排放出氮氧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船舶靠港时用岸电代替传统燃油发电,以电代油,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岸电,相当于船舶的充电桩。2016年,福建省首个由港口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岸电系统在海润码头启用,完成了我省首次高压岸电连船;2022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旗下所有码头实现了岸电系统全覆盖。

  全覆盖还不够,厦门港正在积极增添设备密度,以泊位为单位做配置。“去年在海通码头投用2套高压岸电,今年上半年在海天码头、国际货柜码头投用4套高压岸电。”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下半年集团还将在海润、新海达和海翔码头再建设5套高压岸电设备和7座低压岸电插座箱。

  建好了,也要用起来。经过实地调研,影响岸电设备使用率的原因之一是岸电设施与船舶受电装置不匹配,也就是“不兼容”。在这方面,厦门港也走出了关键一步:前不久,厦门港首批三套多制式岸电装置在海天码头正式启用,采用全国领先的高、低压、变频自动切换技术,通过技术改造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同船舶的受电设施有多种型号。本次新增的三套多制式岸电装置与原有岸电设施形成高低压融合、多制式兼容的新布局,能够很好的满足国际国内船舶的不同岸电供应需求。”海天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宝山介绍,如今,海天码头岸电系统可同时为四艘高压船舶、多艘低压工频/变频船舶提供岸电接驳需求。

  此外,船配岸电设备要投入改造费用,用电“不划算”也降低了船方的接驳意愿。厦门港给出对策:码头集团旗下所有码头均免收船方接电服务费,且按低于成本价30%的标准收取电费。

  完善的岸电设施、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效提升了岸电使用率。2024年,该集团共完成船舶岸电接驳6958艘次、接电量369.78万度,分别同比增长22.2%和180%,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09吨。其中,高压岸电接驳次数同比增长278%。

  从空中俯瞰海隆码头的1#~6#仓库,约6万平方米的屋面上,1.1万多块光伏组件整齐排列,正源源不断地吸收太阳能。去年底,该码头的6MW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成为省内顶级规模的港口分布式光伏电站。

  厦门地区光照条件较好,码头场地“无遮无拦”,拥有仓库等较大屋顶面积的建筑物,适宜推广光伏发电。厦门港充分的利用这一日照优势全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直接为码头生产和辅助生产供电。

  2020年5月,作为厦门港区首个先行并网的光伏试点项目,海天码头12#仓库光伏电站成功投产,开启了厦门港光伏规模化、体系化发展的新篇章。

  在海天码头10#桥吊机房上,有一个小型的“空中发电站”——一大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像鱼鳞般整齐排列在屋顶上,这些“绿电”将直接供给桥吊照明、空调、风机等部分辅助用电,实现自给自足。这在全省港口中属于首创。

  目前,码头集团旗下码头共建有分布式光伏电站19座,总装机容量3027千瓦,年自发电量约330万度,光伏用电占比较“十三五”期间提升6个百分点,形成清洁能源局部供应能力。

  能发电,还能储能——码头集团还有3座储能电站,在能源使用低谷时吸收过剩的电能,在能源需求高峰时进行释放,还可充当港口大型备用“充电宝”,在出现电网故障时应急,与港区光伏、充电桩、岸电桩项目形成“光储充一体化”新能源系统。

  绿色低碳发展,追求的是可持续性。与绿色深度绑定的智慧,是深度协同者:绿色理念引导智慧发展的方向,而智慧技术有力支撑绿色发展的目标。

  如今,厦门港每天要运输装卸上万个集装箱,每个箱子都有不同的货期、船期、堆场占用等时空要素,那么,如何高效率实现这些箱子的流转?这需要极强的“脑力”。而厦门港智能化建设,包括了从“脑力”到“神经组织”“手脚”的全方位改造,让码头这个“巨人”更聪明地动起来,使得集装箱流转得更高效、更省钱。

  2020年7月,海润码头投资3.38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工程,自主研发并上线试运行了码头“超强大脑”——智能码头操作系统iTOS,统筹码头生产要素,实现了船舶装卸、堆场作业等关键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如果说码头机械、运输设备是“手脚”,那么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就是港口的“超强大脑”,5G专网就是连接二者的“神经系统”。目前,海润码头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帮助“超强大脑”连接设备、传送复杂任务,成为港区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加持。

  在海润码头经验基础上,码头集团进一步总结提升,在海天码头开启了智能化改造的“进阶版”——进一步加大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投入,创新研发全球首台远控堆高机、能兼容不一样的品牌设备的龙门吊统一远程操控平台,填补行业空白助力智能化全场景覆盖;研发“元宇宙数智堆场”并在海天码头上线试运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把码头内的真实物理空间,从现实映射到虚拟数字世界里,工作人能实时监控生产情况,一经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置;研发一套数智堆场管控系统,该系统幕后的“操盘手”是由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和上海海事大学、码头集团共同设立的博士后创新基地研究团队,改变了“智慧大脑”受制于人的局面。

  码头集团副总经理李美贞说,“超强大脑”的“智”还体现在让大数据“说话”:一方面,对过去的生产情况做回溯,进一步补齐短板;另一方面,通过精准建模,预测未来生产中可能遇到哪一些问题,从而提前应对,提高作业效率。

  “在智能化模式下,一个集装箱从进入码头、运输至堆场,到吊装上船,每个环节都更加省时。‘超强大脑’高效派单,合理的安排设备,让各环节更加顺畅、减少卡顿,减少等待时间。在吊装上船过程中,‘大脑’和‘手脚’密切配合,让车辆与集装箱精准对位,提高作业效率。”码头集团技术管理部经理助理郭延熹说,以升级后的海润码头为例,码头综合作业效率提升10%,单箱变动成本年年在下降,近五年共降低15.1%,码头每年可节省本金约3004万元。

  在港口,时间意味着金钱。码头智能化改造带来的高效便捷的服务,降低了船东和货主的经营成本。近日,在航运巨头中远海运评选的2025年“全球码头效率奖”中,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榜上有名;在马士基(Maersk)远东区域综合能力评比中,嵩屿码头2022年马士基在泊效率达标率位列第一,国际货柜码头2024年在泊效率达标率位列第一。

  随着AI技术发展,绿色智慧码头建设进入新的赛道。“我们计划建立自己的AI专业大模型,把设备正常运行效率、司机操作效率等码头生产和辅助生产的数据‘喂给’大模型,让其分析生产管理的短板、工艺上的缺漏,并预判未来作业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组织模式有几率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李美贞说,预计该项目今年会有一个初步的成果。

  李美贞说,当前“全电码头”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码头集团也将快速推进电能替代行动,力争将电能应用比例从现在的63%提升到80%~90%。此外持续挖掘清洁能源潜力,探索将氢能源应用到码头,让港口“氢”装上阵、减少污染排放。

  近5年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投入2.3亿元建设绿色港口,综合单箱能耗下降22.3%,节约能源5276吨标煤,碳排放强度下降32%

  ●2023年,码头集团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这是国内首家多个集装箱码头联合参评的获奖单位。集团旗下海天、海润、嵩屿、国际货柜、新海达码头获评中国港口协会“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

  ●2023年,海润码头《以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海沧样板”》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

  ●2023年-2024年,海润码头和嵩屿码头通过厦门市三星级低碳园区试点创建验收

  ●2024年,码头集团《我国港口节能降碳路径及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贝博平台官网入口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贝博bb平台体育app官网
返回顶部